查看原文
其他

进化优于完美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-03-14

在我们的思想中,完美是一种执念。比如,每次我邀请一个同事分享时,他的第一反应是:「我先理解更深一点,再分享」。大多数推辞的人,总是在脑海中有一个「更加完美」的状态,因为当下不够好,所以不愿意多讲。

英文里说「Still water runs deep」,翻译过来叫:静水流深。初中的语文老师有一个口头禅,用来敲打那些(包括我在内)比较容易自满的学生:「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晃荡」。

各种武侠小说中也推崇一种世外高人的境界,讲很多大侠,隐居世外,潜心修炼,最后通过闭关,实现了武艺的突飞猛进。

但以上所有的观点,都在推崇「追求单点极致完美」,站在网络型的社会和组织中,这种观点越来越不合时宜。

最近公司一个跨团队项目碰到困难,于是大家打算「暂停一下」,一起敞开心扉讨论一下。通过会前的提问和会上开头的分享环节,大家充分打开了自己,看到了彼此内心的世界,也看到了不同的角度。

通过分享、投票和讨论,大家的问题集中到一点:某个领域的问题难倒了大家,所有涉及的团队都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全力,但是整体效果却不够好。而且往往是继续推进单点优化,就会影响到另外一点的状态。真是令人神伤啊!

正在困难之时,李想到了。他引导大家梳理问题,把问题分解到更加具体的领域,每一类问题确定一个owner,owner再公开指定需要支持自己完成任务的人,大家组成跨部门的精英战队,后续协同跟进。

在讨论时,李想特别强调了一个观点,在网络中,不要过于追求单点最优。网络中,所追求的是整体不断优化进步,而非单点最优。单点最优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,属于线性思维。而整体不断优化进步,是数字时代的思维。

数字时代的典型例子有iPhone,每一代iPhone在推出之时,都有上千个Bug。Apple并不是等到所有的Bug都解决之后才推出iPhone,而是在合适的时间推出,然后利用使用数据,做快速迭代优化,Bug数会在新品推出之后快速收敛。所以,每一年iPhone新机上市的头几个月,总是欠稳定,但是基本功能没问题,而且因为可以通过OTA解决问题,所以用户抱怨不多。

我想到类似的例子有Tesla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,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不断迭代优化的系统。而且这种系统,用「闭关修炼,追求单点最优」的思路根本走不通。昨天,Tesla宣布,全球Tesla使用Autopilot的里程已经超过10亿英里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,其中也有我的上万公里贡献。

我在去年3月购入Tesla之后,系统处于不可用的状态,后续经过了半年左右的持续升级,到10月开始我去杭州长途自驾时,就很好用了。等今年春节时我独自驾车3000公里回家时,Autopilot更是成为我最可信赖的伙伴。

升级最新的V9系统之后,如果你观察Tesla的仪表盘,会发现他的摄像头识别物体并不是很准确,尤其是每次停车等红灯的时候,周边的每辆车都在「抖动」,我戏称为「滑板车,摩擦摩擦」,甚至还有一些车,分明在你旁边静止不动,但是在仪表盘上却时隐时现,我称之为「Ghost」(鬼影车)。

按照单点优化的思路,这样的视觉识别能力,非常不可靠,怎么可能用来做自动驾驶?但是Tesla恰恰这样做了,而且体验很不错,大部分时候,它的状态都像一个成熟但谨慎的人类驾驶员。而且根据Tesla官方的10亿公里数据统计,其事故概率远低于人类手动驾驶。

所以,我们负责自动驾驶的同事评价,Tesla用了很一般的硬件(比如,没有用任何昂贵但脆弱的激光雷达),而且单点算法也不是最优(比如视觉识别算法),但是却组合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。其先进性甩了传统主机厂两条街,而且,随着Tesla自动驾驶里程数据的积累,这种差距还在越拉越大。这种基于海量数据的进化速度,实在太可怕了!

与Telsa相反的是Google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,他是典型的单点优化思路,比如Waymo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激光雷达,也拥有几乎最好的自定位系统,这都是自研的。但是Waymo目前只能跑在人烟稀少的凤凰城街区,并且无法无缝的向其他城市推广。整个公司十几年来积累的数据,只有数百万英里。

而且最近这条自动驾驶路线碰到一个难题:按照当下的进度,如果要变成L5全自动驾驶,还要有数十年。在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史上,数十年相当于「永远无法实现」。但是Tesla却不同,每次看起来不靠谱,但是他有一个逻辑,即只要当下的算法下,Autopilot状态的安全性数据超过人类驾驶员,这个算法就可以通过OTA推给更多的车辆。所以Autopilot像一个蜂群一样,在不断的快速演进。在这种演进速度下,其算法的驾驶安全性正在更多的场景和路段超越人类驾驶员,而其进化的速度,会呈指数形式。按照这条曲线,完全自动驾驶是一个可达的路线,而且实现成本并不高。

对于Tesla而言,Autopilot可以不完美,人类可以不断接管,也会有事故发生,但是任何一次接管和任何一次事故,都会让Tesla算法进化更快。注意一点,Tesla并非以人类驾驶员的不安全为代价去换得技术进步,任何一次Tesla Autopilot算法的推送之前,都已经经过灰度验证,证明其适用条件(比如合适的道路+驾驶员保持对路面的关注,并随时准备接管)下,要比人类驾驶员自己驾驶更加安全。

但是对于Waymo的路线,每一次接管,都是在告诉Waymo的决策者,这个技术还无法大规模普及。为了更少的接管,Waymo选择场景更简单,车辆更少的城市,但这会让其大规模商用的时间更加拖后,整个技术演进和商业路线从根本上有问题。

所以,Tesla无论是硬件、算法都不是追求完美,但却取得了更快的进化速度,Waymo在单点追求最优和极致,却在整体进展上蹒跚缓行,而且无法快速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快速进化。这是网络思维面对线性思维碾压式的胜利。

从Tesla与Waymo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有如下启发:

网络优于线性

有效优于极致

进化优于完美

Tesla全面的思考自动驾驶技术、产品和商业问题,是一种典型的、立体的、网络型思考。

Tesla追求有效性(比如安全性超过人类驾驶员,就推送此次OTA给所有车辆),但不追求这次更新的极致。

Tesla追求进化速度,它不断卖出更多的车,每辆车使用Autopilot里程越来越多,新车型中计算硬件也在不断升级,这些都加速了Tesla Autopilot的进化速度。它通过进化来克服硬件、算法的单点不完美。

回到困扰我们的这个技术问题也是如此,站在纯技术的角度,这是不可能完美解决的问题。站在单点的角度,任何单点的优化又会影响另外一点或几点的性能。如何是好?

我们上升一个维度,站在产品整体体验的角度,站在商业的角度,却发现霍然开朗。用户所需要的,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产品,这样的产品,其实也不存在,如果存在,要么昂贵无比,要么简单到可爱。用户所需要的,是一个优点他们喜欢,缺点可以接受的产品。我们要在优点上,做极致优化,而在缺点上,尽力做好,但适可而止。

我经常给人讲一个例子,我的Tesla Model X在长途自驾中,高速上的行驶速度一般都保持在105公里时速以下,这样才能开出「典型里程」。如果距离充电桩距离比较远,我甚至要保持在90公里时速。请问,有哪个Tesla车主因此喋喋不休的抱怨Tesla。反倒是,我上了高速就开启Autopilot,进入巡航状态。这种惬意,岂是哪些窜来窜去的驾驶员能体会?

其实归结为一点,无论是做自己,找男女朋友,做产品,我们都要首先明白: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可以放弃什么。我们的「用户」最喜欢什么,可以接受什么。当然,有一点是共识,也是底线,无论你是谁,你找什么样的人,做什么样的产品,我们都必须保持学习,保持进化。人如此,产品也是如此。

把自己变成一张网,联入更大的网络。把产品想象成一张网,追求整体不断优化,而非单点最优,追求有效性,而非完美。

这样生活与工作,要惬意很多。

PS:辉友们可知「知识星球」的独特价值?这里推崇大家分享真实的自己,大家需要的就是快速进化,而非追求片刻的完美。这里没有谁苛责你,更多的是激励和互相打气。用辉友的话说:「用一支口红的钱换一年的正能量和优秀的朋友,真的不能更划算了。



参考文章:讲演:如何通过记录生活感想,获得自由?

前一篇文章:超级个体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335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发掘你的10倍成长潜力,与3000位一见如故的「辉友」同行,来辉哥的知识星球。如果你今天加入了,请在今天微信评论区告诉我你加入的原因,你对知识星球的期待,你自己希望通过加入知识星球实现的愿望。这些反馈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你,帮助你。

即刻加入,请点击阅读原文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